电力设计院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加入收藏加入收藏|在线留言在线留言|电力设计院网站地图网站地图|集团网站电力设计院集团网站

您好,欢迎光临湘能楚天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第五代装配式变电站首创者智能供配电解决方案领导品牌

湘能电力勘测设计院扫一扫,有惊喜!

全国服务专线18973154400

电力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湘能电力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浮光旧影:一座变电站与一座城的故事

浮光旧影:一座变电站与一座城的故事

文章出处:责任编辑:人气:-发表时间:2014-11-03 18:32【

1980~2014年:九里变,绍兴30年发展的见证者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绍兴还只有110千伏变电站。为解决供电不可靠等问题,1980年,绍兴同时新建了两座220千伏变电站——诸暨牌头变和绍兴九里变。30余年来,位于绍兴南郊九里村的九里变一直忠实地守护着这座城市,为人们送去光明,也提供着城市发展的动力。直到今年10月,随着原址新建的智能变电站投运,旧九里变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但作为改革开放后绍兴30余年高速发展史的见证者,九里变的故事注定将刻入这座城市的记忆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座变电站,与一群人、一座城的故事。

电,城市的血脉。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正是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也是市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多年。作为绍兴曾经最重要的枢纽变电站,九里变功不可没。

陈林梅家住越城区铁甲营社区王衙弄,她兴奋地回忆起那些年,自己的生活发生的与电有关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还是北海街道五金厂的厂长,印象最深的就是停电,因为电力紧张,我们按计划错峰开工,开工时间一般都是晚上10:00到第二天早上6:00,再从早上6:00到中午12:00,一天只让上两班。有时候生产任务紧,我们傍晚6:00不到就偷偷开工,给供电所的人抓到要处罚的。”陈林梅捂着嘴直笑。

这一点也得到九里变职工许泰山的证实,“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主要是在农忙季节对城区限电,以保障农业生产。后来,绍兴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电力供应矛盾加剧,城区分片轮流停电、分时段停电是经常的事。”

官方的统计报告也证实了这点:上世纪70年代,绍兴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工业是以手工业主要是“三缸”(酱缸、染缸、酒缸)为主。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绍兴抓住传统计划体制下短缺经济的机遇和国家取消化纤原料计划限制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办家庭工厂,一大批以化纤面料为主的乡镇纺织企业迅速崛起,实现了绍兴纺织工业大飞跃。至1980年绍兴已有公社企业44家,产值1780万元。

与此同时,绍兴乡村企业不断从体制内突围,以“戴红帽”的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绍兴的民营经济已蓄势待发。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绍兴的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1993~1998年,绍兴gdp年均增长21.3%,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其后数年,也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

陈林梅的家庭生活也开始“提档升级”。1985年,陈林梅家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4英寸,西湖牌。”陈林梅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一到晚上,大台门里的老邻居们碗筷一放就凑到陈林梅家,摇着蒲扇等着电视剧开场。

1985年,因为儿子结婚,陈林梅咬咬牙,花2000多元给儿子买了一台18英寸的大彩电。买彩电需要开后门,还要搭售50台电风扇(吊扇),那时候电风扇已经不吃香了。陈林梅的儿子挨家挨户跑社办厂(即乡镇企业),才把这50台电扇推销出去。

作为嫁妆,儿媳妇带来了上海产的“水仙”牌半自动双筒洗衣机、宁波产的“凤凰”冰箱。这台冰箱很快也成了“公共财产”,经常有邻居把食品拿过来存放几天。至于洗衣机,陈林梅至今还在用。

有一件事不得不提,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绍兴实行的仍是“合表用电”,即10多户人家拼一只电表,然后再每户人家分摊费用。直到1991年,“一户一表”终于取代“合表用电”,“大锅饭”被打破了。

和很多市民一样,陈林梅家装空调则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

那些年,

生活因电而改变

听老职工讲那过去的故事:

110多吨的大家伙

是怎么“挪”到变电站的

“那一夜

在我脑里存了30多年”

“上世纪70年代末,浙江电网建设镇海、宁波、绍兴、杭州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绍兴始建220千伏九里变。九里变位于绍兴南郊九里村,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1979年8月土建开工,翌年6月竣工;变电设备安装于1980年7月开工,12月28日投产,工程总投资514.65万元。”这份33年前的工作笔记,绍兴电力局退休职工陈静英保存至今。

当时九里变完全由绍兴电力局自行设计,安装工程则由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包。老工人还记得,变压器是“坐”火车到绍兴的,当年为了把这重达100多吨的大家伙“押解”到变电站,大家土法上马,十八般武艺全使上,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

没有大型运输机,没有水泥路,工人们通过人力、走板、滚轮、平板车,一点点地将变压器往九里变挪。可过桥怎么办?绍兴水乡桥多,这么个大家伙过桥很可能导致坍塌。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先把变压器内的绝缘油放光,再在桥下放许多空桶浮在水面作为支撑,然后再把变压器拖过去。

现场的安装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还是“半高层布置”的结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一个个困难均在老一辈电力人的坚毅和坚持下克服。

“那一夜

在我脑里存了30多年”

沈仁宝是九里变的第一代检修职工,也是绍兴最早的变电器设备维护专家,30多年过去了,72岁的他仍然记得发生在1981年冬夜的这件事:

已经是半夜了,沈仁宝突然接到值班员的电话,“变压器冷却器的油泵漏油了。”沈仁宝吓得一激灵,马上翻身下床,他很清楚,一旦油漏光,绍兴城区、上虞区域都得停电,后果不堪设想。

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赶到九里变的沈仁宝试图关掉阀门,但油喷得他像落汤鸡,阀门却仍没关住。唯一的办法只有关掉冷却器顶上的阀门,可冷却器上面就是高压线,稍有不慎,就会进入带电区域,那可是22万伏的电压啊!沈仁宝咬咬牙,小心翼翼地趴在冷却器顶上,关闭了阀门。下来后,浑身油污的他双腿发软,虚脱了一般。

整个维修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其间绍兴供电平稳,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夜晚,这里曾发生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

“那时候设备差,检修任务重,不像现在,设备越来越好,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从晶体管保护装置,到集成电路保护、微机保护,再到智能化。”沈仁宝扳着手指头,娓娓道来。

12年前从电力检修岗位退休后,他仍会经常去变电站转转,“每个零件都在我的脑子里装着,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他的眼里有深情流出。

“投产至今

无一起人为责任事故”

今年51岁的许泰山1982年进九里变电站,那一年他19岁,此后一呆就是32年。他还记得从绍兴城到九里变上班,多数时候都是骑自行车,“路难走,连老城区都还是石子路。”但心里很骄傲啊,能到绍兴第一座220千伏变电所上班,在当时是多光荣的一件事啊!

没有空调,人受得了,机器受不了,造在屋顶上的机房一到夏天热得像蒸笼,影响到了设备的正常运转。电力运行职工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派人到农贸市场买来冰块给设备降温。

尽管有了这个220千伏的变电站,绍兴的电力稳定性有所提高,用电缺口也得到一定缓解,但电力故障、拉闸限电仍是常事。许泰山记得,每次台风过境,绍兴基本上都会跳闸,“一般跳闸后,我们都会再送一次电,因为有时故障是瞬时性的。如果不见效果,就会马上通知检修部门查找故障。”这一点,或许许多绍兴人都有记忆,风雨雷电后,往往伴随着停电,有时,电灯会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马上亮起来,如果没亮,那估计得等上一阵子了。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500千伏兰亭变电所建成,电力的稳定性大大增强,频繁停电问题才得到缓解。

令许泰山自豪的是,30多年来,九里变无一起人为责任事故。

九里变之前,绍兴只有一条从萧山接过来的110千伏萧绍线,直供全市。220千伏九里变建成后,通过220千伏的出线,打通了与富春江水电站、萧山及奉化的连接,是对当时供电可靠性的一种跨越式提升。

1985年,绍兴的变电站增加到13座。

1987年9月,九里变新增变压器一台,九里变成为当时绍兴电网容量最大的变电站,成为整个绍兴的供电支柱。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变电站、电力线路不断增多,2014年9月,绍兴11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已增加到160座。

九里变原址新建,已于今年10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新九里变将有3台24万千伏安主变,6回220千伏出线,投运后将进一步完善绍兴东南部地区的电网结构,以崭新的面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护航。

集团官网 电力设计 电力安装 电力设备 电力电缆 首创集成变电站 关闭